欢迎访问 景区调查网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景区许可 > 正文

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074号提案的答复

时间:2021-08-04 04:04:52   来源:  作者:   点击:

  

  

  潘艳委员:

  你提出的《关于开展文博教育,增强文化自信的提案》收悉,由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交由我单位主办,自治区教育厅会办,经研究,现答复如下:

 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和功能。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,是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,认识现在,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。我区各级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,不断改善服务治理,积极发挥青少年教育功能,以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挖掘和讲好“中国故事”,深化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,让文物成为青少年的“教科书”,不断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。

  一是基本建立全区数字文博资源数据库。2012年10月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》,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,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,2016年12月,普查工作结束,我区在“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”上登录藏品总数为97万多件,基本完成构建了全区数字文博资源库任务。我区自治区级博物馆和大部分市级博物馆建设了官方网站,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,部分博物馆还加入了 “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”,南宁博物馆、桂林博物馆、柳州博物馆等博物馆实施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工作,全区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工作有序推进。2018—2021年,全区30多家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、预防性保护项目和保护修复项目,争取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,这一批项目实施后将显著提升我区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水平。

  二是建立文博教育体系。2021年,自治区教育厅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转发了《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、文物部门加强合作,利用博物馆资源充分挖掘场馆的自然、历史、科技、文化、革命教育资源,开发符合青少年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的课程方案,并根据场馆资源情况、实施及反馈情况、学生及需求等逐年调整完善并不断更新,逐步建立全区文博教育体系。近年来,我区各级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,充分发挥馆藏、专业等优势,常态化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,并逐步形成一些特色品牌和教育体系,年均接待未成年人500余万人次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“馆长说宝”“瓯骆学堂”“跟着博物馆游广西”、广西民族博物馆的“博物之旅”“畅享民歌”、广西自然博物馆的“科学融合艺术课堂”、桂林博物馆的“靖江寻宝记”、桂海碑林博物馆的“知‘识’的海洋”、百色起义纪念馆的“百色风雷”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、了解广西文化遗产,各博物馆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。

  三是推进广西文化走出去。近年来,我区博物馆与广东、福建、山西、吉林、贵州、新疆等省和自治区有关博物馆合作举办陈列展览,将我区优秀陈列展览输出到省外,促进广西文化走出去。一批优秀陈列展览获得国家文物局向全国推介,崇左市壮族博物馆“瓯骆传承 壮家欢歌——壮族历史文化展”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评选活动优胜奖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“壮美家园陈列”、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“血战湘江 不朽丰碑”、广西民族博物馆“五彩八桂”、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“洞穴家园——柳州史前文化陈列”列入2021、2020年国家文物局100个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主题展览推介项目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“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百年历程展览”、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“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”、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的“左江党旗红——崇左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”列入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”推介名单,显著提升了我区陈列展览在全国的影响力。我区博物馆推出“跟着博物馆游广西”等项目参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“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优秀课程及优秀线路推介活动”获得了较好成绩,显示出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的前景。

  四是积极打造国家文博教育示范区。我区根据《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各地每年至少组织中小学校各年级学生集体参观1次博物馆,三级以上博物馆每年至少策划制作1个适宜中小学生参观的展览,各级各类博物馆开展进校园教育活动次数每年不少于10次。通过以上举措,我区积极朝着打造国家文博教育示范区方向努力。

  下一步,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、自治区教育厅将加强合作,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,不断提高我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。

  感谢你对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!

  

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

  2021年7月23日


原文链接:http://wlt.gxzf.gov.cn/zwgk/jytajg/t9632076.shtml